当前所在位置: 首页  >  国际视野 > 正文
NASA开始寻找火星任务着陆地点
发布时间:2015-11-06  字号:
 

  [据航天新闻网站2015年10月30日报道]距首次载人火星任务仍有20余年的时间里,NASA为满足长期规划需求,并充分利用现役航天器,已与行星科学家开始寻找可能的着陆地点。
 
  为期四天名为“载人火星着陆任务首个着陆地点/探索区域研讨会” 的会议于10月27日在休斯顿的月球与行星研究院举行,旨在将科学家与工程师聚集一堂,共同针对二十世纪30年代中期以后开展的载人任务,确定理想着陆地点的组成要素。
 
  大部分规划都围绕“探索区域”(EZ)这一概念,即以着陆地点为中心直径200千米范围内的区域。任务规划者的理想探索区域应既有科学研究价值,又拥有可以支持多项载人探测任务的水冰等资源。
 
  NASA目前的载人火星探测计划被称为“渐进式火星活动”(EMC),涉及多项前往同一探索区域的任务,这与以往“设想多项探测不同区域的任务”的先期概念不同。“渐进式火星活动”正在寻找能够满足多名宇航员访问并长期驻留的单个着陆点。
 
  举行本次会议的部分原因是想在现役轨道器(如“火星勘测轨道器”)任务结束之前,充分勘测潜在的探索区域。NASA科学副部长Grunsfeld表示:“事情不会一成不变,所以现在颇有些时不我待的紧迫感。” “火星勘测轨道器”2006年进入火星轨道,NASA经常利用其搭载的高分辨率摄像机为机器人任务勘测着陆地点。
 
  喷气推进实验室的Richard Zurek表示,这些勘测工作还将推动未来机器人火星任务的设计工作,如处于概念性规划阶段的2022年后发射的轨道器。该任务将携带分辨率优于“火星勘测轨道器 ”两至三倍的相机和合成孔径雷达寻找地下水冰沉积物。
 
  Zurek还表示,拟议的轨道器还将为火星表面的航天器提供通信中继服务。轨道器可能采用得太阳能电推进技术,是NASA火星探测战略中的关键技术。
 
  当科学家和工程师正在探讨潜在着陆地点的优点与挑战时,NASA宇航员团队对最结果关心甚微。有着行星科学背景的NASA宇航员Stan Love表示,宇航员最关心的是着陆地点的安全问题,以及在着陆地点展开工作的可行性。(中国航天系统科学与工程研究院)

【关闭】    【打印】
NASA开始寻找火星任务着陆地点
发布时间:2015-11-06   字号:

  [据航天新闻网站2015年10月30日报道]距首次载人火星任务仍有20余年的时间里,NASA为满足长期规划需求,并充分利用现役航天器,已与行星科学家开始寻找可能的着陆地点。
 
  为期四天名为“载人火星着陆任务首个着陆地点/探索区域研讨会” 的会议于10月27日在休斯顿的月球与行星研究院举行,旨在将科学家与工程师聚集一堂,共同针对二十世纪30年代中期以后开展的载人任务,确定理想着陆地点的组成要素。
 
  大部分规划都围绕“探索区域”(EZ)这一概念,即以着陆地点为中心直径200千米范围内的区域。任务规划者的理想探索区域应既有科学研究价值,又拥有可以支持多项载人探测任务的水冰等资源。
 
  NASA目前的载人火星探测计划被称为“渐进式火星活动”(EMC),涉及多项前往同一探索区域的任务,这与以往“设想多项探测不同区域的任务”的先期概念不同。“渐进式火星活动”正在寻找能够满足多名宇航员访问并长期驻留的单个着陆点。
 
  举行本次会议的部分原因是想在现役轨道器(如“火星勘测轨道器”)任务结束之前,充分勘测潜在的探索区域。NASA科学副部长Grunsfeld表示:“事情不会一成不变,所以现在颇有些时不我待的紧迫感。” “火星勘测轨道器”2006年进入火星轨道,NASA经常利用其搭载的高分辨率摄像机为机器人任务勘测着陆地点。
 
  喷气推进实验室的Richard Zurek表示,这些勘测工作还将推动未来机器人火星任务的设计工作,如处于概念性规划阶段的2022年后发射的轨道器。该任务将携带分辨率优于“火星勘测轨道器 ”两至三倍的相机和合成孔径雷达寻找地下水冰沉积物。
 
  Zurek还表示,拟议的轨道器还将为火星表面的航天器提供通信中继服务。轨道器可能采用得太阳能电推进技术,是NASA火星探测战略中的关键技术。
 
  当科学家和工程师正在探讨潜在着陆地点的优点与挑战时,NASA宇航员团队对最结果关心甚微。有着行星科学背景的NASA宇航员Stan Love表示,宇航员最关心的是着陆地点的安全问题,以及在着陆地点展开工作的可行性。(中国航天系统科学与工程研究院)

【关闭】    【打印】

中国探月工程微信公众号

主办单位:国家航天局探月与航天工程中心
承办单位:国家航天局新闻宣传中心
协办单位:嫦娥奔月航天科技(北京)有限责任公司
中国科学院国家天文台
地址:北京市海淀区阜成路甲8号
邮编:100048
  京ICP备19018762号
信息报送:clep@cnsa.gov.c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