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2007年10月24日,我国首颗探月卫星嫦娥一号由长征三号甲运载火箭在西昌卫星发射中心发射成功,开启了我国探月工程的辉煌历程。2008年11月12日,嫦娥一号拍摄的全月球影像图发布。2009年3月1日,卫星按预定计划受控撞月。标志着我国已经进入世界具有深空探测能力的国家行列,树立了中国航天继人造卫星和载人航天之后的第三个里程碑。
 入返回试验轨道示意图
辉煌征程不忘筚路蓝缕
1994年,我国科学家开始进行探月活动必要性和可行性研究。2000年11月22日,中国政府首次公布的航天白皮书《中国的航天》,明确了“开展以月球探测为主的深空探测的预先研究”。2001年,由原国防科工委组织中国科学院、中国航天科技集团、原总装备部等单位正式启动月球探测工程的相关论证工作。
2004年1月23日,我国绕月探测工程获批准立项。作为“绕、落、回”三步走的第一步,绕月工程嫦娥一号基于我国当时的科技水平,充分利用应用卫星研制成功的经验和成果。
2007年嫦娥一号发射成功,后续获得了120m分辨率全月球影像图、三维月球地形图,探明了14种有用元素在全月球上的含量与分布特征,获取大量科学数据,验证并补充了国际其他国家研究成果,在国内外引起了强烈反响。

嫦娥一号任务圆满成功后,党中央、国务院在北京举行隆重的庆祝大会,并接见了参研参试人员代表。极大地鼓舞了研制人员踏实工作、再创辉煌的热情和斗志。

嫦娥一号立项后,社会各界对工程高度关注,并寄语嫦娥工程早日成功。研制人员深受鼓舞,用高质量的工作赢得了工程的成功,向党和人民交出了满意的答卷。
 2004年社会各界“千人签名”寄语我国首次探月工程
中国特色指引中国创造
起步晚,起点高
1998年,新一轮政府改革后,时任国防科工委副主任、国家航天局局长的栾恩杰同志就积极推动探月工程的论证和立项工作。栾恩杰在一次采访中说,我国在发展人造卫星和载人航天之后,适时开展以月球探测为起点的深空探测是我国航天活动的必然选择。目前国际上重返月球计划尚处在起步阶段,还未全面展开,正是我们迎头赶上的大好时机。

虽然我们起步较晚,但起点较高。国际上无人月球探测经历了从月球近旁飞过探测、撞击月球探测、绕月探测、月球表面软着陆探测和采样自动返回等循序渐进的阶段,其技术难度逐渐递增。我国首次探月就采用了绕月探测方式,直接跨越了前两个阶段。嫦娥一号卫星承担的探测任务,许多也是国外没有做过或没有做全的。“拿月球的三维影像图来说,现在世界上还没有。别的国家的是零散的,有空白,南北极他们没做好,我们要把它做出来。”欧阳自远说,“此外,我们还将探测月球表面14种具有重要资源意义元素的分布,而美国只做了其中5种。这些,都是我们自己独到的地方。”
速度快,质量好
从国际上看,除了冷战期间两个大国的“急功近利”外,各国探月工程一般都需要10年以上的时间才能实施。“绕月探测工程从立项到发射,只用了3年多时间,这不仅是我参与的几十项航天工程中最快的,与其他国家的探月比起来,时间也是短的,创造了奇迹。”叶培建说。“在3年多的时间里,我们大部分科研人员没有休过一个节假日。大家对加班加点干工作已经习以为常。”

为了确保首发成功,“嫦娥”工程全系统开展了“两个100%”工作:一是所有单机、分系统和系统总体的设计都要进行全面的复查、复审、反思、质疑,不遗漏任何一个问题,复查工作要深入到研究室、工程组一级,要做到100%;二是所有产品的生产都要进行全面的复查复审,复查工作要深入到车间、工段一级,要做到100%。
花费少,收益高为了让有限的经费产出最大的效益,参与工程的科研人员处处精打细算。“我们不追求‘豪华配置’,整个系统的各项指标刚好能满足工程要求,虽然这需要我们付出更多的劳动,但我们认为很值!”参与卫星研制的主任设计师饶炜说。建立一套深空探测网需要数十亿美元,我国科研人员就使用天文观测网和航天测控网相结合的办法,达到同样的功能。工程总指挥栾恩杰说:“它对整个航天事业的推动作用却是显而易见的。”“‘嫦娥’工程的实施,必将对树立国家形象,增强民族自豪感和凝聚力,起到不可替代的作用。”地面应用系统对嫦娥一号搭载的8台有效载荷获取的原始数据进行数据处理和研究,获得大量月球数据产品和科学成果。“嫦娥一号的科学研究工作应该说交出了比较完美的答卷。”欧阳自远说。

伟大工程凝聚伟大精神
嫦娥一号任务是我国航天事业的第三个里程碑,为我国空间技术发展、科技创新、提升民族凝聚力和国际地位做出了巨大贡献。正如一位老华侨写给嫦娥团队一封信里的一句话:“我们期盼成功,因为你们的卫星打多高,我们的头就能昂多高”。叶培健院士在一次采访中总结平均年龄三十岁出头的年轻嫦娥一号团队在短时间内取得骄人成绩时提出了“四个精神”:爱国主义精神、积极向上的精神、团队的精神、奉献的精神。随后,嫦娥二号首次实现我国对小行星的飞跃探测,嫦娥三号成功实现落月梦想,嫦娥四号实现首次月球背面软着陆,我国探月工程五战五捷,举世瞩目,在长期的科研攻关和工程实施过程中,逐步锤炼凝聚出了“追逐梦想、勇于探索、协同攻坚、合作共赢”的探月精神。嫦娥一号任务的实施,处处彰显着探月精神,探月精神也支撑着任务成功。为了中华民族千年奔月梦想,年轻的“嫦娥团队”不惧重重困难,集智攻关,叶培建说:“能在如此短的时间内研制完成,一方面是由于工程立足于现有成熟技术和装备,另一方面是由于中国航天战线的科研人员具有敢打必胜、雷厉风行的作风。”这即是“追逐梦想,勇于探索”。另外,探月工程是一项复杂的多学科、高技术集成的系统工程。“工程大部分创新是集成创新,集成得特别合理,用小的代价取得大的效益。”绕月探测工程总设计师孙家栋说,“我们把能用的成果都用上了,需要攻关的关键都攻了下来,形成了一个完整的系统。”全国一盘棋,共做一件事,这即是“协同攻坚、合作共赢”。

伟大的工程,必须有伟大精神的支撑;伟大的精神,在伟大事业的探索中产生。嫦娥一号任务是我国探月工程的肇始,也是我国迈向深空的第一步,过程中形成的宝贵经验、优良作风和伟大精神,支撑了后续嫦娥系列任务的成功开展,在我国航天事业发展史上留下了浓墨重彩的光辉一笔,也必将持续为我国月球与深空探测事业的发展提供精神指引和不竭动力。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