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所在位置: 首页  >  工作要闻 > 正文
中国首次火星探测任务新闻发布会在文昌举办
发布时间:2020-07-27   文章来源 : 国家航天局探月与航天工程中心   字号:
 

  7月23日,国家航天局在文昌举办中国首次火星探测任务新闻发布会,介绍任务相关情况,并答记者问。发布会发布词全文如下:


  女士们、先生们,各位媒体朋友们:


  下午好!很高兴和我的同事们出席今天的新闻发布会。首先,请允许我代表国家航天局,以及航天战线的各位同仁,感谢大家对中国航天事业、对中国深空探测工程的关心与支持。


  2020年7月23日12时41分5秒,我国首次火星探测任务天问一号探测器在中国文昌航天发射场由长征五号遥四运载火箭实施发射,顺利进入地火转移轨道,器箭分离正常,探测器太阳翼和定向天线展开正常,发射任务取得圆满成功。


  本次发射任务的成功,是在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亲切关怀和坚强领导下,探索构建新型举国体制的生动体现,是贯彻“探索浩瀚宇宙,发展航天事业、建设航天强国”理念的具体实践,是工程全线克服疫情影响,大力协同、攻坚克难的又一重要成果。天问一号探测器飞向火星的第一步,是中国人迈向更远深空的关键一步。


  后续,天问一号探测器将飞行大约6.5个月抵达火星,实施捕获制动,进入环火轨道。经过2.5个月的环绕飞行后,2021年5月择机实施降轨机动。着陆巡视器与环绕器分离后,环绕器升轨返回停泊轨道,为着陆过程提供中继通信;着陆巡视器将在火星乌托邦平原南部预定区域实施软着陆。


  我国首次火星探测任务于2016年1月经党中央、国务院批准立项,2020年4月被正式命名为天问一号。天问一号也是我国首次行星探测任务,旨在通过一次发射实现火星环绕、着陆和巡视探测,从而拉开我国行星探测序幕。


  天问一号任务由国家航天局牵头组织实施,具体由工程总体和探测器、运载火箭、发射场、测控、地面应用等系统组成。工程总体为国家航天局探月与航天工程中心。探测器由着陆巡视器和环绕器组成。运载火箭采用长征五号遥四火箭,本次发射也是长征五号火箭首次应用性发射,全箭为两级半构型,使用无毒无污染推进剂,将探测器直接送入地火转移轨道。发射任务由文昌航天发射场组织实施,采用“新三垂”测发模式和远距离测发控方式。完成升级的深空测控系统与新建的地面应用系统将支撑4亿公里距离的测控和科学数据的可靠接收。


  天问一号的科学目标主要聚焦在研究火星形貌与地质构造特征、表面土壤特征与水冰分布、表面物质组成、大气电离层及表面气候与环境特征、物理场与内部结构等,进一步加深人类对火星——这颗地球的“姊妹星”的科学认识。通过实施天问一号任务,一是突破火星制动捕获、软着陆、长期自主管控、远距离测控通信、火星表面巡视等关键技术,实现火星环绕探测和巡视探测,获取火星探测科学数据,实现我国在深空探测领域的技术跨越;二是建立完整配套的深空探测工程体系,推动我国深空探测可持续发展。


  朋友们,两千多年前,爱国诗人屈原写就了长诗《天问》,以“遂古之初,谁传道之”开篇,一连发出177问,其中“日月安属,列星安陈”更是充分体现出人类的探索精神。近代以来,人类对浩瀚宇宙的探索方兴未艾。我国从“东方红一号”到载人航天,从探月工程“五战五捷”到天问一号飞向火星,中国人以伟大事业孕育伟大精神,以矢志奋斗践行报国情怀,实现一步又一步跨越。梦想的力量,探索的历程,合作的胸怀展示了中华民族自强不息、坚定不移的决心和勇气,体现了自主创新、协同创新、开放创新的理念和格局。


  我国首次火星探测天问一号任务的实施,以打造开放共赢的科学平台为着力点,与多个国家和组织创新开展了多个层面、多种形式的国际合作。我们愿在平等互利、和平利用、包容发展的基础上,同国际社会一道,携手推进世界航天事业发展,为推动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促进人类文明和社会进步,作出新的贡献。


  今年,世界上还有两个火星探测器已经或即将飞赴火星。在此,我们祝愿国际同行研制的火星探测器征途顺利,我们将一路同飞,携手共进,期待共同达到预期目标,取得丰硕成果。

【关闭】    【打印】